为什么有些北方地区管爸爸叫“哒”(音译)?

2022-08-03 02:54:19

来源:自飞扬

“大大”,是我们对父亲的称呼,从小到大,一直这样叫,感觉非常亲切,现在的孩子都洋了,学着外面的流行叫法,喊“爸爸”。对父亲的弟弟也根据排行喊“二大大”。“三大大”等等。

开始,我以为“大大”是我们地方方言,“爸爸”才是正统叫法。但是到了北京发现老北京人也对父亲喊“大大”,(他们大多数喊父亲的哥哥为“大大”)而且山西同学也是这样叫他的父亲。就想研究这个叫法的来源,因为我们的祖先来自山西,所以心中就有了是否是最早山西是这样叫法,那么明朝初年移民到全国各地的山西移民是否也是这样叫法?所以就有了查阅资料研究一番的想法。

通过一番资料及本人认识的各地朋友的调查发现,“大大”的称呼在全国之广让我惊叹!

1陕西方言中“大大”指父亲的哥哥,有些地方也指父亲或父亲的兄弟。

2河南方言中“大大”一般用作称呼父亲或者父亲的弟弟。

3安徽蚌埠一带方言中“大大”指父亲的哥哥。

4江苏徐州及安徽北部(淮北,宿州),“大大”是指父亲的哥哥。

5山西吕梁汾阳阳泉方言中,“大大”也是爸爸的意思。

6辽宁沈阳方言中,“大大”也是大爷,大伯的意思。

7北方方言(京津河北)一代,称呼大爷为“大大”。

8广西某些地方方言中大大指的是爸爸。

9福建某些地方称呼爸爸为大大。

从这里不难看出我们国家这么辽阔的疆土,从北方到南方都有喊爸爸为“大大”的。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哪个是父亲称谓的正统!

对父亲的称谓是最基本的称谓形式之一。古往今来,对汉语中称谓问题进行研究的论著很多,其中不乏对父亲称谓的研究,但近年来著名学者胡士云(1994,2002,2003)等的相关研究颇值得注意。

这些学者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历史文献资料进行全面的搜索,同时注意搜集、整理和利用近年来方言研究的大量成果,结合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尤其是语言接触理论和社会语言学的理论,从共时、历时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了不少令人信服的结论。

胡士云(2002)从汉语方言的角度把父亲的称谓分为6类(每类他称之为某系)。

结果如下:

“父”类,包括父、父亲;

(2)“大”类,包括达、大大、达达等;

(3)“爷”类,包括爷、爷爷、阿爷、老爷子等;

(4)“爹”类,包括爹、阿爹、老爹;

(5)“爸”类,包括爸、爸爸、阿爸、老爸等;

(6)“伯”类,包括伯、伯伯、老伯、阿伯等。

除了以上六类外,还有以“叔”称父亲的,如河南一些地方;有以“相”称父的,如安徽歙县;有以“官”称父的,如福建福清;更有以“哥哥”称父亲的,如浙江武义。还有很多,不一而足。

为什么有些北方地区管爸爸叫“哒”(音译)?

(一)“父”类

“父”类是中国社会中历史最悠久、最稳定、也最有地位的称谓。汉语文献中看到对“父亲”的最早称谓是“父”。胡士云(2003)引用王绍新的看法, 说“父”在甲骨文时代已经指称父亲了②。王的说法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后来的字书、辞书一直没有改变。直到今天,“父”类仍然是称呼父亲的重要方式。只是它一般是用来作背称。 按“古无轻唇,‘鱼’‘模’转‘麻’,故‘父’为‘爸’”的说法, “爸”实即“父”之本音。(黎锦熙,1933)这个说法在今天的方言和外语的对音中还可以找到旁证:福建一些方言保留“父”的词中,“父”的声母都念[p](冯爱珍,1993);雷州话中虽然是以“阿”“尼阿”称父,但在含“父”的词中,“父”也读[pe]。此外,轻唇音非组声母的文读为[h],白读则是[p]组,如飞、分、放、孵、父、吠、饭等和蜂、芳、缝等(李新魁,1994))。朝鲜语和汉语的对音关系是非常严整的,“父”所在的唇齿音今天仍读b,例如《韩国汉字读音表》对下列汉字的注音就是bu:夫扶父富部付符府腐妇否浮讣釜附负副簿肤赴赋。③ 同时,这也就意味着中古以后,就开始有两个称父的词,一个是与口语相异的“父”(广韵:扶雨切),一个是记录口语的“爸”(集韵:必驾切)。但现有的文献似乎又表明后者始终并没有取得正统的地位。

(二)“大”类

“大大”最早见于秦,汉时代的陕西山西地方方言,各地县志有记载。

在北方到南方的广阔疆域到处可见此称呼,是从元末明初的大移民开始,可以讲是除了父亲之后最广的称谓了。至今还有这样称谓的地区比比皆是。大因为各地读音不同有不同声调的读音,但是大体相同。

到后来遍及全国后这个称谓变成官话正统称谓,可以讲当时的中国最广泛最正统的叫法就是“大大”了。

(三)“爸”类

“爸”最早见于三国魏张揖所著《广雅》一书。按照《广雅》的解释:爸,父也。其后《玉篇》、《广韵》、《集韵》,直到《康熙字典》等均收录该字,释义一般也相同。奇怪的是,自《广雅》始,逢字书必有“爸”字,而在我们查阅的文献中,却很难找到直接用“爸”的语料;在一些涉及“爸”的使用情况的文献中,“爸”的地位似乎也不高。我们来看看关于“爸”的一些记载:《集韵》去声四十禡:“必驾切。吴人呼父曰爸。”《龙龛手鉴·卷四》:爸 蒲可反,楚人呼父也。《巵林·卷七》(明 周婴):单家呼父谓之爸。广雅曰:步可反,父也。要么是方言,要么是某个什么人家。均不是常规称谓。可见“爸”不在“正式语言”之中。只是到了清代情况才有所改观。胡士云(2003)指出清代许多白话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等文学作品开始使用“爸爸”这一称谓,其后的文学作品用例更多。这和我们的考察是一致的,但我们发现他提到的一系列作品中的“爸爸”的出现数量仍然不及他类称谓。“爸”的真正崛起,是在“国语”运动以后。这是后话。

(四)“爷”类

“爷”类用来称父亲的时间不详。按照胡士云(1994)的研究,称父的 “爷” 唐宋以前就存在了,而“爷”这个词三国以后才被记录下来。和“爸”不同,对于“爷”我们既可以求诸辞书,也可以在文学作品中找到实际用例。例如《玉篇》有“爷,俗为父爷字”之说,而南朝《木兰诗》中“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更是广为人知的名句。称父的“爷”能入诗,说明它的使用已经比较普遍,已经被社会广泛接受。问题在于,无论是来自外语还是来自方言,它要进入主流汉语,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可能有的解释是:

(1)原来使用“爸”的人移走了,这一移动使得另外的地方有了“爸”(如上所说“吴人呼父曰爸”、“爸,楚人呼父也”④);

(2)“爷”原来的使用者成了新的主人,取得了优越的地位;

(3)大唐盛世对语言表现出自己的宽容,换句话说,那个时代对语言项目的各种变异形式都是认可的,而且语言项目的胜利要靠自身的力量。

历史的发展似乎充满着嘲弄。强势的“爷”最终也有走向下坡的时候。“爷”后来又被“爹”逐步取代。今天,“爷”称父仅在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吴语、客家话等一些方言中得到了保留,我们还可以在苏州话、上海话、金华话等方言中找到具体的例子。在有的地方,作为词来称父已经不复存在,但在相关的语素中还有所保留,例如温州话的“晚爷”(继父)。然而,今天的西北方言中我们没有找到用“爷”呼父的。中原也很少见,仅在山东找到一处。

那么,这么广大的北方地区的“爷”到哪里去了?

我们的假设同样是:

(1)使用这种称谓的人移走了;

(2)使用这种称谓的发生了称谓更替;

(3)这里有了新的主人。尽管广大的北方包括中原地区已经不用“爷”称父,但它的痕迹还是在这个地方的语言中得到了保留。例如称父子俩为“爷儿俩”,我小时候还经常听到“还是爷娘亲”的儿歌。

(五)“爹”类

社会语言学把语言看成是一种有机体。语言项目有时也和这个社会一样,弱者可以变成强者,而强者也可能再被别的所战胜。“爹”战胜“爷”可以说是又一个重要例证。在已经看到的文献中,最早记载“爹”的是《广雅》⑤。就字形看,这是个形声字。早期的“爹”显然也是“偏宫”,例如:《南史·卷五十二》:是冬,诏征以本号还朝。人歌曰:始兴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时复来哺乳我。荆土方言谓父为爹,故云。徙我反。《广韵·韵》:爹,羌人呼父,徒可切。

从上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最正统的叫法是父亲或者大大,但是因为历史变迁,有些词语的使用也跟着翻天覆地,但是“大大”这个词语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还会保持下去的

为什么有些北方地区管爸爸叫“哒”(音译)?

坐标陕西农村,我们这里就是把父亲叫达。

我小时候周围孩子都把父亲叫达,我因为父亲在外工作,也和城里人一样叫爸爸。为此还闹过笑话呢。

两岁多时,妈妈上街办事去了,我睡觉醒来就去追,结果走错了路,跑到邻村去了,有个爷爷发现了我,就问我:“你达叫啥?”我说我没有达,我有爸爸,那爷爷又问我爸爸名字,我说了但是他不认识,又问了我爷的名字,才送我回了家。

陕西各地的叫法不同,有个朋友是宝鸡的,她管父亲叫爹。还有个朋友是富平的,他们那里管父亲叫伯,这个真不能接受,听着都不亲。

上一篇:

下一篇:

关于我们

思明信息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热点新闻、投资理财、生活百科、综艺娱乐、国际资讯、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版权信息

思明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可复制本站镜像,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邮件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