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问邓小平:天安门上毛主席画像是否永远保留?他如何回答的?

2023-03-28 17:53:22

手汗症去哪个医院看好 https://myyk.fh21.com.cn/hospital_6524.html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每年国庆节前夕,天安门广场和城楼都要经历一系列装饰和换新。这其中最大的工程,非“毛主席画像换新”莫属。

经历了一年风雨的旧画像被取下,换上颜色饱满亮丽的新画像,整个过程十分庄重,每年都会吸引大批的人前往观看。

看到这,也许有人会想,毛主席的画像要在天安门广场上挂多久呢?其实,关于“会不会摘下毛主席画像”这个问题,曾经还真有人提出过。

这个人就是采访过众多国际政治人物的,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而彼时,邓小平仅用一句话就完美地回复了她。

法拉奇

那么法拉奇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这个问题?邓小平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悬挂毛主席画像,是缅怀,更是传承

在如今的我们看来,毛主席画像是天安门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每年换新也是许多人知道的事情。

但其实,每年国庆节前夕的“毛主席画像换新”这一传统,并非是从建国就开始的,画像上最初的毛主席形象也与今日有所不同。

最初版的独立画像,是在开国大典时被悬挂于天安门之上的。

这版画像,由中央美术学院的周令钊带领妻子和学生共同绘制。

其以头戴八角帽,身穿粗呢子制服的毛主席照片为模板绘制。当时这一形象,在解放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大家别提多熟悉了。

当时因为时间十分紧迫,周令钊几人常常从天刚亮画到太阳落山。

所幸,他们的辛苦没有白费,开国大典前夜,这幅毛主席像顺利地完成,并悬挂于天安门城楼之上,见证了翌日开国大典的盛况。

不过这版画像并未沿袭,在1949年到1966年之间,更换了多个版本。

而且当时毛主席的画像,一般只在重大节日前后悬挂一个星期左右,其余时间并不悬挂。直到1966年8月,中共中央才做出了每年国庆前夕更换”的决定。

而今这个我们熟悉的毛主席画像,算下来已经是是第八个版本了,它是由画师王国栋绘制的.与其他版不同,此版画像绘制工作,不再由几名画师共同完成,而是由他独自绘制。

王国栋对这项工作极为重视,他采用了中西结合的绘画方法,力求完美展现毛主席身为领袖的卓越风度,和眼神里透出的敏锐神采。

王国栋绘制的毛主席画像

王国栋的精心设计得到了当时领导人的一致认可,于是,这个版本的毛主席画像就一直延续了下来。

等到他退休后,他的徒弟承袭了这份光荣而艰巨的工作,依旧采用此版本,一直延续至今。如今每一个到天安门的人,都会抬头瞻仰悬挂在上面的毛主席画像,肃穆之情顿生。

不过你大概想象不到,在建国初期那几十年,不仅是天安门广场悬挂着巨幅毛主席画像,大大小小的毛主席画像可谓是布满了大街小巷。

这一现象的确是显示出了民众对于毛主席的热爱之情,可这热爱之中多多少少缺了那么几分国家领导人的庄重感。

王国栋

中央领导人显然也意识到了其不妥之处,于是1980年7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由于毛主席像和语录在公共场所挂得太多,缺少了政治庄重性,所以需将其减少到必要限度。

是以,发展到后来,仅天安门城楼上的巨幅毛主席像被保留。

且每年都会进行“毛主席像换新”。这样一来,不但表达了对毛主席的尊重,也意味着毛泽东思想会不断地传承下去,指引我们中国人民不断前进。

然而“减少毛主席画像”这一行为,中央领导人虽有其考量,但如此短时间、大规模地撤下公共场合的毛主席像,难免引起外界的猜疑。

恰巧这件事又发生在法拉奇来华采访的前夕,敏锐如法拉奇,她一到中国便当即捕捉到了这一“不寻常”,并准备伺机向她的受采者邓小平“发难”。

减少画像引猜疑,邓小平从容表态度

1980年8月21日,被称为“世界第一女记者”的奥莉娅娜·法拉奇,终于如愿地在人民大会堂见到了邓小平。

在此之前,法拉奇已经多次提出了要采访邓小平,但出于种种原因,都被拒绝了。如果是别人,想必经过这么多次的碰壁,早就不再坚持了。

可这个人是法拉奇,她偏偏是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性格。几经周折,她竟然从意大利总统那“走了后门”,这才换来了这次的采访机会。

邓小平与法拉奇

因为这次采访的机会来之不易,法拉奇十分注重采访技巧。

她并没有一上来就展露自己特有的采访风格,暂时收起了那些犀利尖锐的问题,跟邓小平聊起了年龄和生日,给采访营造起了一种轻松的氛围。

可是采访不“咄咄逼人”,那就不是法拉奇了,毕竟她可是令各国政要都“频频黑脸”的记者。简单的寒暄过后,她的“冲锋”才正式开始。

果不其然,法拉奇正式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犀利得令人咂舌。

她声称,几年前到北京来的时候,毛主席的画像随处可见,而如今她却只看到天安门城楼上的一幅。对此,法拉奇不禁心里产生了疑问,便问邓小平:

“以后你们还会保留毛主席画像吗?”

此问一出,邓小平当即明白了法拉奇的意图。但他并未如法拉奇所想的那样,用长篇大论去解释,而是用无比坚定的语气,只一句话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永远要保留下去!”

法拉奇当然不可能因为邓小平的一句话便就此罢休,她连续地围绕毛主席进行提问,试图通过不断地“进攻”来挖掘出邓小平言语里的漏洞。

而法拉奇当时的提问及想法,也正是当时西方各国对中国的猜疑。

不过令他们失望的是,他们的猜疑,在邓小平的回答中一一瓦解了:中国并未曾有过推翻毛泽东思想的想法,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也会一直悬挂下去。

法拉奇见一条路走不通,便换另一条路来走,她直接将西方人对邓小平的看法给搬了出来,将邓小平称作“中国的赫鲁晓夫”。

此言一出,当时在采访中担任翻译工作的施燕华都倒吸了一口气,她思忖再三才开口向邓小平翻译这段透着不礼貌的问题。

但显然,法拉奇低估了邓小平的智慧与胸襟,更低估了毛主席对缔造新中国做出的功绩,以及其在中国的影响力。

面对如此咄咄逼人的提问,邓小平并未露出怒意,指着法拉奇的笔认真回答:

“我要告诉你,我们绝不会像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那样对待毛主席!请你一定要把这句话记下来。”

而且邓小平还从容地对“中国的赫鲁晓夫”这个称呼做了评价:

“在西方,他们称我什么都可以,但是我对赫鲁晓夫是了解的,我个人同他打了十年的交道,我比较了解这个人,把我比作赫鲁晓夫是愚蠢的。”

随后,邓小平又从不同方面,对赫鲁晓夫的行为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短短几句话,就将自己的态度和立场表达得足够明了了。尽管法拉奇对邓小平的看法并不认同,却也不得不独自保留观点。

法拉奇

其实也难怪当时法拉奇会提出“是否永远保留毛主席画像”的问题,在当时,中央“减少毛主席画像”的命令一下达,国内各方面就迅速响应。

短时间内,各地清撤了相当大一批,在大街小巷随处张贴的毛主席像和语录,就连国内都有些不明所以的人产生了些许疑问。

所以此时,虽然法拉奇地提问足够犀利,邓小平却并不担忧,因为他正好借由法拉奇之口,将中国对毛主席的态度传向了国际。

告诉了那些欲以此做文章的人,中国将永远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绝对不会全盘否定毛主席。

同时,也是邓小平在采访中这句坚定地回答:“永远要保留下去!”才让社会各界迅速地打消了对于“减少毛主席像”这一命令的疑虑。

当然,这么回答般并非是外交手段,而是邓小平对毛主席发自内心的尊重。

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从不谈自己对革命的贡献,可每当谈到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他总是毫不吝啬地赞扬。

诚如他所言:

“从我们中国人民的感情来说,我们将永远把他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毛主席像不只是挂在天安门城楼上,它也挂在我们的心中,它早已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

两场采访,尽显伟人风范

作为一个资深的记者,经过这一系列围绕毛主席展开的提问,显然也意识到了邓小平以及中国国内对于毛主席的肯定。于是她不再执着,想要将话题转向邓小平本人。

可是采访得正兴奋的法拉奇,完全没有意识到,当时时间已经到了中午的12时10分。

见法拉奇还没有结束的意思,邓小平也显得颇为善解人意,开口道:

“怎么样,到吃饭时间了,肚子要闹革命了。看来你的问题还没有问完,我们找时间再谈一次吧。”

这可令法拉奇大喜过望,先前她就有表示过希望能对邓小平进行两次采访,可惜被拒绝了。没想到这下邓小平竟然主动开口,提出还可以进行一次采访,她赶紧兴奋地答应了。

面对邓小平的决定,不仅是法拉奇很意外,连当时的随同人员也都很惊讶。

因为据工作人员回忆,邓小平是一个“说话简练,直截了当”的人,他会见外宾的时间都不长,所以当时邓小平做出这个决定,他们也都没有料到。

但后来结合采访去看待实事,他们也就明白了邓小平的此番用意。

第二次采访定在了23日上午,这一次,法拉奇依旧兴奋且尖锐。然而,她却低估了一位无产阶级政治家的胸怀。

法拉奇在采访邓小平之前,可以说是做足了功课,而且身为一个经验满满的记者,她也知道如何更好地进行有效采访。

法拉奇又拿出了她那“连珠炮”式的提问方式,将一个又一个的语言陷阱递到邓小平面前。

不过,哪怕法拉奇提出了众多针对毛主席的提问,但正如邓小平回答的那样:

“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革命时期,是毛主席带领着我们取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最终迎来了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又是毛主席带领着全国人民一起,恢复经济,发展科技,让因为战乱而伤痕累累的中国恢复勃勃生机。

所以毛泽东思想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乃至是将来都会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指引我们不断前进。

“我们不但要把毛主席的像永远挂在天安门上,作为我们国家的象征,要把毛主席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而且还要坚持毛泽东思想。”

说到这,邓小平第二次指着法拉奇的笔提醒她:“请你把这句话记下来!”

以往频频将各国政要怼得哑口无言的法拉奇,一番采访下来,丝毫没有在邓小平这里讨到便宜,反倒被他牵着走。

法拉奇不死心,打算最后扔出一个“重磅”问题:

“邓先生,像您这样的人,为什么总是当副手?”

这个问题看似尖锐,可在邓小平看来却是没什么必要的问题,他只是微微一笑,答道:

“现在的岗位没影响我的工作。”

在邓小平看来,不管身处什么岗位,都是在为国家发展做贡献,而且他更愿意将机会留给年轻人。

法拉奇的咄咄直言就好像砸到了一团棉花一样,顿时被邓小平化为了无形。

她十分不解地问邓小平,为何从来不提自己对革命的贡献。因为通过这次采访的接触,法拉奇现在已经对邓小平的坦率和真诚充满了敬佩。

可邓小平只是笑着回答:

“哦,我算不了什么。当然,我总是做了点事情的,革命者哪能不做事?”

一句轻飘飘的话就将自己的功绩带过,他还笑着评价自己,称自己“能对半开就不错了”。但他也认真地对法拉奇讲:“我一生问心无愧。”

也正是因此,法拉奇更加佩服这位经历磨难却依旧乐观坦然的政治家。

就是这样一位用磨难堆出来的领导者,在面对问题时他完全抛开了个人恩怨,绝对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先,一句“一生问心无愧”,如何不让人敬佩?

前后两次采访,让法拉奇认识了一位真正的伟人。邓小平与她握手告别时,还不忘展现自己的幽默人格,问道:“怎么样,我考试及格了吧?”

法拉奇被他的幽默感染,也笑道:“精彩极了!”

能让法拉奇称作“精彩”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知道,她可是曾让诸多政治人物“恼火”的人。美国政治家基辛格曾评价:“接受法拉奇的采访,是我与新闻媒体最具灾难性的对话。”

可邓小平却在与法拉奇的整个谈话中取得了主动权,让法拉奇不止一次表达敬佩之情。

在这次采访中担任翻译的施燕华曾回忆,称工作之余,休息的时候,法拉奇常一边在房间里来回走,一边夸赞着邓小平:

“他是个伟人!他对一切问题了如指掌,每个问题都回答得很精彩……他可真幽默,我喜欢他的风格!”

后来在接受美国电视台采访时,法拉奇还忍不住赞叹:

“我所采访的世界领导人中,没有一个人能像邓这样,如此坦率、深入地谈论历史问题。”

她甚至曾声称,对邓小平的采访,是她事业中最成功的一次。

而这次采访对当时中国的影响也是极大的,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伊始,国内国外对于毛主席的评价问题就没有个确切定论。

许多西方国家,更是将中国的“改革开放”与“走资本主义道路”混为一谈。而正是这次来得恰到好处的采访,让中国有了一个大的“发声途径”。

邓小平借由法拉奇的文字,向世界传达了“中国将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支持发展中国家维护独立的斗争”这一坚定信念。

与此同时,也向中国人民表明了拥护“毛泽东思想”的态度。

这一操作,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当然,要不是邓小平睿智且胸怀坦荡的回答,相信也没有办法达到如此效果。

伟人的力量就存在于此,不论是毛主席还是邓公,相信他们的智慧与精神将永远指引我们前行。

上一篇:

下一篇:

关于我们

思明信息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热点新闻、投资理财、生活百科、综艺娱乐、国际资讯、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版权信息

思明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可复制本站镜像,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邮件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