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明信息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热点新闻、投资理财、生活百科、综艺娱乐、国际资讯、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2023-04-06 10:25:03
微康生物部分研发人员正在工作
实验室内摆满了许多形状各异,顶部有一块电子显示屏的盒子,身穿白大褂的研发人员正在聚精会神地监测和记录着每一个指标和数据。近日,金融投资报记者在成都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里目睹了这一场景。
据公司创始人、总经理唐勇博士介绍,公司是成都高新区的一家创新创业企业,专注为广大中小型医院、三甲医院临床科室、民营医院等医疗机构打造精准、智慧的急慢病现场快速诊断方案,帮助患者实现疾病的精准诊断和慢病管理。公司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国内微流控快速诊断领头企业。
1 成果
创新研发小型体外诊断产品
据唐勇介绍,目前我国大型医院的大多数体外诊断设备,特别是大型体外诊断设备大多从国外进口。同时,这些体外诊断设备体积大,不便于移动、携带,即使患者住院,也无法在病房进行诊断。
唐勇说,为此,公司基于流动捕获微流控芯片技术、时间分辨荧光纳米材料改造技术、纳米材料喷墨冷冻干燥技术、极速PCR技术等专利,通过多项底层技术创新,攻克了微流控芯片大批量产的技术瓶颈,有望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的微流控芯片量产。
目前公司研发成功的项目为体外诊断(IVD)领域的智慧即时诊断(POCT)产品。“POCT是指在病人身边进行的诊断,现场采样、即时分析、快速获得诊断结果,大多数诊断项目8-15分钟出结果,少数诊断项目20-30分钟出结果。诊断的准确度平均可达99.6%。”唐勇介绍。
他表示,从短期来看,公司致力于小型体外诊断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运营和维护。由于其产品体积小、重量轻,便于移动、携带,主要在基层医院、三甲医院临床科室、救护车上用于对常见感染疾病、传染疾病的精准定量诊断,以及对高发心血管类疾病的快速诊断。从中长期来看,可进一步研发出能够与国外生产厂商抗衡的体外检测设备,拓展至家庭常见慢病管理领域,实现“国产替代、低成本、低收费、造福患者”的目标。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公司已建立了近200平方米的研发生产中心和共9000平方米符合GMP要求的二类、三类医疗器械现代生产基地,配备了先进的研发和生产设备,引入了完善、科学、标准化的质量控制体系,可满足高品质的微流控快速诊断试剂和仪器的量产需求。
目前,公司与重庆、陕西、河南、山东、云南、贵州等地的部分医院开展合作。“今年受疫情多点散发影响,公司的市场拓展工作遇到了一定困难。今年下半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力争全年实现数千万元的营业收入。”唐勇表示。
2 愿景
未来5年内在资本市场上市
资本的眼睛是雪亮的。由于公司创业项目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自然吸引了资本的青睐。目前,公司已先后完成了三轮股权融资:天使轮融资人民币1200万元,领投方为北京华德资本;A轮融资人民币4000万元左右,领投方为兴港投资集团;A+轮融资人民币3000万元左右,领投方为河南省高科技创业投资基金;跟投方为红塔证券旗下的红证利德资本公司。
公司在创业过程中,也获得了各级政府特别是成都高新区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除了在房租方面获得减免外,唐勇还被成都高新区认定为“金熊猫创业人才”。同时入选成都市“天府人才计划”,并获得了相应的奖励。
唐勇对于公司的发展前景作了如下分析:从应用场景来看,公司研发的体外诊断产品由于体积小,便于移动、携带、操作简便,高效等优势,将受到越来越多医院的欢迎。
从技术创新方面看,2021年,公司首创的“DISKFLU碟式微流控免疫联检诊断平台”取得注册证。“只需在碟式微流控芯片上加一次样本,就可以在15分钟内自动完成最多9个项目的精准定量检测,该产品主打心内科、急诊科、胸痛中心、ICU等临床POCT市场。”唐勇告诉记者。
从产业化方面看,公司的创业成果已经开启了产业化之路,预计到2025年时,公司年营业收入可达1亿元以上。随着公司的创业创新成果逐步走向广大中小型医院、三甲医院临床科室、基层医院,将推动我国临床体外诊断产品实现国产替代,降低患者支出。
从国际市场开拓方面看,为应对突如其来的猴痘病毒疫情,公司全资子公司河南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猴痘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已于今年5月25日获得欧盟CE认证。该试剂盒具有准确性高、兼容性强、操作简单等特点,可有效帮助临床快速诊断猴痘病毒感染。
公司计划在未来 5 年内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借力资本市场的力量,做大做强做优主营业务,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3 创业
适宜创新的土壤孕育成功的企业
唐勇大学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专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生物学大师许智宏教授。2012年,他获得博士学位后,供职于中国科学院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2012年辞职后在南京开始了第一次创业。2016年,唐勇回到了成都,2017年在成都高新区注册成立了成都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将创业之地选择在了成都高新区,并非自己是成都人的缘故,更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经过了一番认真细致的考察、论证后才作出了这个决定。”唐勇表示,从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当时的决定是正确的,适宜创新的土壤使公司获得了成功。
对于上述说法,记者在采访中获得了证实。在资金支持方面,成都高新区将加大创新药械品种研发支持力度,按照研发进度分阶段给予单品种最高5000万元支持。同时,成都高新区支持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发起资金规模10亿元人民币的精准医学产业创新基金,打造包括成果转化基金、股权投资基金、风险补偿基金在内的投融资服务体系。
在人才供给方面,据统计,目前仅天府国际生物城累计拥有国家级院士团队4个,高层次人才团队51个,专业人才超过7000人;现累计引进各类功能性平台109个。
目前已有苑东生物、迈克生物、欧林生物、一桥生物、威斯克、纳米维景、查士利华、赛默飞等创新药、医疗器械企业入驻。成都先导、海创药业等多家医药健康类企业成功上市。
2021年,成都高新区医药健康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连续5年保持20%增速。今年一季度,全区医药健康产业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同比增长14.2%,增加值同比增长8.0%,在全国生物医药园区中位列第四,稳居全国生物医药园区第一梯队。
今年5月30日,成都高新区发布《关于医药健康产业建圈强链发展政策》提出,通过支持重大项目落地、加大重磅品种培育、鼓励MAH委托生产,做强产业链;通过支持专业技术平台发挥效能、加大优势创新品种扶持,培育创新链;通过支持成都口岸提能、国际国内贸易规模扩大,稳定供应链;通过加快优秀人才汇聚、创新特色金融产品,配置要素链;通过鼓励GCP、医美资质等认定,促进产业专业化和规范化发展,提升价值链。
■记者手记
创业项目没有“最好”只有“合适”
记者结束对微康生物创始人、总经理唐勇博士的采访后陷入了沉思:微康生物创业为什么获得成功?答案也许见仁见智、各不相同。而在记者看来,是他们选择了合适的创业项目。而这个“合适”既包含“社会需要”,又包含“力所能及”。
从“社会需要”方面看,目前国内研发机构对大型体外诊断产品研发的较多,但对小型体外诊断产品的研发却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而全国成千上万的基层医院和临床科室需要大量的小型体外诊断产品。这就需要填补市场空白,消除市场痛点,这就是选择创业项目最具真实性、根本性的依据。
从“力所能及”方面看,唐勇自进入大学以来,就与生物专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生物领域拥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上创业团队的齐心协力,以及成都高新区在营商环境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这就使其创业变得“力所能及”,创业成功不再遥不可及。
■相关链接
《成都高新区关于医药健康产业建圈强链发展政策》规定,对区内企业自主研发或新引进的二类、三类医疗器械品种,按研发进度分阶段给予单品种最高1500万元补贴,每个企业每年累计支持额度不超过3000万元。对同属区内的专业技术服务公司为药械企业提供临床服务,开展国内临床试验给予最高100万元补贴;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的给予最高200万元补贴。对承接区内药械企业临床试验的本地医疗机构给予最高500万元补贴。
《成都高新区实施“金熊猫”计划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经评审认定,对入选“创智人才”“创业人才”的专家,给予最高200万元的研发经费资助,最高不超过200平方米场地租金、每年不超过10万元连续3年的场地租金补贴;对入选“创意人才”的专家,每年给予最高100万元、连续3年的专家津贴;对入选“创造人才”的专家,每年给予最高10万,连续5年的专家津贴。
(文章来源:金融投资报)
文章来源:金融投资报